热线电话:1592311334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职资讯 > 教育动态

教育部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来源:中职招生网 时间:2019-01-16 作者:admin 浏览量:

由中国教育协会、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北京海成博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改革论坛暨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成就奖颁奖盛典”于2011年5月21日~21日在北京天坛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厅局长、知名院校领导与中小学校长汇聚一堂,围绕“教育铸造人才强国、改革引领民族未来”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集体和优秀教育人物颁发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成就奖”。

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等单位的多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任助理姜大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原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胡新懿、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高书国、济南市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校长胡正明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博得了参会代表的热烈掌声。

在第七届中国教育改革论坛的现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任助理姜大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们重点介绍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和未来的职业资格之间,我们只能用现实的职业资格去做,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技能、有限的知识条件下,去掌握未来的三年后五年后的东西,这该怎么办?”这似乎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设问,但是需要现实的解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姜大源试图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姜大源说:“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教学,特别对职业教育重新思考,我们必须有能力应对未来,不是用知识甚至不能用技能的存储来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在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能力,而不是用知识的积累来完成。”

姜大源认为,“多深的地基多深的墙”这个概念在教育上是错误的,把人看成没有生命的砖瓦和大楼。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基础是从小树长成大树的过程,树长高了,长粗了,根系也是横向纵向地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能力,让他在今后一生当中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基础。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完全是事先打好的,基础的形成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基础不是终身一成不变的,基础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何使学生的技能基础生成和发展,这依赖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去实现。

30年改革开放,职业教育的课程在不断地学习外国经验的过程中做自己的改革。姜大源介绍了他近一年半来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探索。这个课程体系有纵横两个维度,从纵向的角度,要理清一个专业到底有多少课程。这个课程的起点不是知识,起点来自于职业,来自于工作岗位和岗位需要的工作任务。对这些进行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所谓的行动领域。在这方面,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成长。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认知的规律,一个是职业成长规律。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是一种教育的职业,是来自社会,高于社会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普通教育的专业,不是高等教育目录中的教育专业,而是更多地具有职业的属性。

“认知规律有三条,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从形象到抽象。职业成长的规律是:从不懂到熟练,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姜大源强调说。

从横向的角度,每一门课要通过M门课程,M要大于等于3,三个情景或三个单元之间可以是平行的、递进的、包容的,或者是其他排列组合关系。

“对逻辑思维很强的人,善于接受符号系统的人,他可以用符号去推理,但是职业教育对象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不善于接受符号知识。所以必须把空对空的符号传递方式转变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来实现,我们把无形的符号通过有形的实践(做)获得意义的建构。”

该课程体系突出特点是行动导向,“为了行动而学习,这是目标;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教学过程;行动就是学习,就是做中学,学中做。”姜大源这样解释行动导向的课程设置的几点要领。

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就是希望在劳动组织发生变化、职业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学生还能够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姜大源认为,这种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建立,在我国具有首创意义。

观念决定成败

长期以来,教育界都在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职教为什么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观念。观念在思想观念上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很重要,因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都在于观念问题。观念上没有真正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那其他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无从谈起;观念一转变,无论是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就都有了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前提。

“职业教育重要”的观念怎样深入人心,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风”,很值得思考。我国文化传统中“做官致仕,光耀门楣”的国民心理影响很大,教育是为学而优则仕,而不是为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学而优则商服务的。它强调的是通过“书斋式”的记忆学习去做“人上人”,而不是通过“工厂式”的实际劳作去成为劳动世界的一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人才观,一棍子打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意大利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但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这种智慧很大一部分都丧失掉了。怎样找回这“丧失的智慧”?那就是去发现、发掘、发展不同个体身上的多元智能。前面谈到,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技能技术的掌握。现在是到了让这类智慧“荣归”的时候了。传统的单一的基于数理逻辑智能的人才观,应转变为“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我想,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观念的转变就不难了。 要转变观念,不要只等着“文件”自己发挥作用,舆论引导很重要。德国自2003年起搞了“职业教育攻势行动”,并把当年的6月24号定为“职教日”。我们是不是也能设立“职教周”、“职教月”,以形成一种尊重职教、关注职教、钟情职教的舆论风气?我们的媒体,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没错的。但对于普通的技术工人出身的专家,重视和宣传不多,不能使以职业教育为荣的观念“看得见、摸得着”。观念的转变不能停留在显性层面上,还要进入到隐性层面,要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既尊重知识,也尊重技能;既尊重科学研究型人才,也尊重技能技术型人才。实际上,后者是能够直接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人才。

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怎样加强?这个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需要一个有利的体制框架、一个有益的舆论氛围、一个有效的投入机制、一个有力的法律支撑!

我们还有多长的时间来期盼职业教育的繁荣?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啊!一句话,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日趋激烈的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既包括科学人才的竞争,又包括技能人才的竞争。否则,“缺一则跛行”,会使国力裹足不前。倘若职业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会使社会动荡和人心失衡。而尽快转变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变为自发、自主、自觉的行动,方是当今之国策。如同毛主席所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15923113346
工作日 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202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重庆中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2022005838号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五块石路12号18楼1号 EMAIL:admin#22080.net

Powered by 22080.NET

用微信扫一扫